close

0402空汙對皮膚的影響.jpg

近來空氣污染嚴重,污染物可分成氣狀及粒狀,氣狀污染物如:硫氫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及碳氫化合物等;粒狀污染物則包括:懸浮微粒、金屬燻煙及油煙等。

空氣中粒狀汙染物(Particulate matters, PM)是指由燃料燃燒及工業過程所產生的微粒物,可以飄浮在空氣中,依照粒徑大小加以分類,例如:總懸浮微粒,粒徑大小為100微米,約為海灘沙粒大小;懸浮微粒(PM10),大小為10微米,約為沙子的十分之一,可通過鼻腔之鼻毛與彎道,到達喉嚨;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小於2.5微米,約為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可以穿透肺部氣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血液運送至全身。

皮膚是除了眼睛及呼吸系統外,最容易受到空氣污染物影響的器官,未被衣服覆蓋的皮膚,如臉部、頸部及手部等,都直接接觸到空氣中的污染物。研究指出,氣狀污染物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表皮屏障能力降低、經表皮散失的水分增加,進而引發更嚴重的癢感及皮膚炎的症狀。

研究指出,媽媽在懷孕期間及產後一年內抽菸,小寶寶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比不抽菸母親生下的寶寶高出兩倍。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若抽菸或有二手菸的暴露,皮膚中的免疫細胞數量及免疫發炎反應會大幅增加,導致病情加重。台灣的研究亦發現,抽菸會誘發成人期才發病的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的病灶多位於臉部及手部,罹患風險是不抽菸成人的四倍。因此家中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或家族史,建議家中成員最好不要抽菸,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空氣汙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可以經由呼吸攝入、手指接觸進而由口腔食入,或皮膚接觸穿過皮膚屏障等方式進入人體,因此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學者研究發現,環境中懸浮微粒的濃度,和民眾因頭痛、高血壓、咳嗽及蕁麻疹就醫的人數呈線性相關。懸浮微粒對皮膚造成傷害的原因為氧化壓力及發炎反應。懸浮微粒在皮膚表面導致氧化物和抗氧化物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衍生出氧化壓力,氧化壓力會傷害皮膚保護及屏障的功能,使得更多的污染物對皮膚造成傷害及造成過敏。

大家應努力減少空氣污染,對環境好,對皮膚更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綺嫻醫師 的頭像
    王綺嫻醫師

    皮膚科醫生王綺嫻的診間日常

    王綺嫻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